2047 國際香港研究中心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stitute
關於《2047》
《2047》計劃旨在深入探討香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從政治社會架構、歷史文化、核心價值至時事要聞、國際關係,我們無一不談。因為只有在掌握事實、相互理解的前提下,始有真正解決根本問題的可能。無論是怎樣的立場見解,都需要,亦值得被聆聽。我們的團隊希望藉由2047,促成不同世代與界別的對談,共同剖析與建構香港未來之路。
Our Projects
For the Future.
Stakeholders in 2047
- Understanding Gender and Reproductive Labor through the PandemicShui-yin Sharon YamAssociate Professor of Writing, Rhetoric, and Digital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繼續閱讀 “Understanding Gender and Reproductive Labor through the Pandemic"
- 〈從疫情看性別與再生產勞動〉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抗疫之下家居隔離或是在家工作成了無可避免的建議或強制措施,然而,許多人卻忽視了這些措施下對女性和家務助理的被歧視至乎剝削的情況——家政傭工被逼放棄假期加時工作,全職女性在家繼續閱讀 “〈從疫情看性別與再生產勞動〉"
- 〈從抗疫看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自去年末起肆虐全球,雖然本港好不容易熬過第一波疫情,但抗疫過程中卻一再揭示存在已久社會的問題——因為健康從來不平等,即使不管貧富與否,也是有患上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然而,患上與治癒的繼續閱讀 “〈從抗疫看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
- 《戰「疫」所揭示的醫護防線缺口》引言 新冠肺炎由武漢起始至今歷近半年,雖近日香港再無新增本地個案,但累計已逾千宗的確診為本地醫療系統所帶來的一次壓力測試,結果卻總是令人膽戰心驚。數月來,前線醫護面對防護裝備不足,醫院處理傳染病的負壓繼續閱讀 “《戰「疫」所揭示的醫護防線缺口》"
- 〈從抗疫看香港醫療制度的缺陷〉引言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香港目前確診案例已逾千宗,港府的應變措施卻是反應遲緩,一拖再拖,致使醫療制度壓力爆煲幾乎崩潰。〈2047〉團隊今期就請來立法會議員 (醫學界) 陳沛然醫生,談談是繼續閱讀 “〈從抗疫看香港醫療制度的缺陷〉"
- 〈2047的香港想像——蔡俊威的自白〉80後眼中的中國香港:只能遠觀的海市蜃樓 「中國香港曾經被捧為『一國兩制』的模範,是中央地方關係的樣板。如今依然,不過卻是失敗的示範──又一實例證明神州大地難容差異。」主力研究歷史、地緣政治學等的教大繼續閱讀 “〈2047的香港想像——蔡俊威的自白〉"
- 〈何以要抗爭?〉緣起 班上有位女同學阿K(假名),每逢課堂問問題時,她都積極回應,有時要同學出來在白板上寫下自己的看法時,一般情況都鴉雀無聲,你眼望我眼。但阿K都往往首先舉手,自願出來分享。印象中眼睛圓大、笑容甜美的繼續閱讀 “〈何以要抗爭?〉"
- 〈票選一個真正屬於港人的政府〉以下為受訪者R(化名)的訪問紀錄,由R以第一身講述: 我的立場為支持。 香港由主權移交一事起,就以一國兩制運作。香港人接受的教育為西方教育,由個人身分認同至香港三權分立,這些知識都是從學校接收的。你賦繼續閱讀 “〈票選一個真正屬於港人的政府〉"
- 〈運動是為了保持香港獨有的地位〉自反送中運動開始,Amy就是站在支持運動的一方。今年34歲的她,在香港出生和成長,高中曾到英國留學,大學回到香港升學。父母都是專業人士,而自己則擁有碩士學位。現為自由身公關策劃人及創業中。 她認為返送繼續閱讀 “〈運動是為了保持香港獨有的地位〉"
- 〈政府應該害怕人民, 而不是人民要害怕政府 〉筆者與受訪者阿明(筆名)是從網路上認識多年的忘年之交,一直都有留意對方在網路上的生活點滴與嬉笑怒罵。對於阿明在各個社會事件的參與及取態,筆者都有留意。筆者印象中的阿明,是個很有鬼才的年輕人,而且亦能夠繼續閱讀 “〈政府應該害怕人民, 而不是人民要害怕政府 〉"
- 〈政府第一步:真‧聆聽〉受訪者V由六一二起開始就有參與運動,包括現場捐款、網上捐款、物資捐贈、貼連儂牆、網上支持示威者、分享網上示威資訊、簽署網上聯署、罷工/罷課/罷市、遊行集會人鏈,而且參與程度變得越來越投入。 V在六一二繼續閱讀 “〈政府第一步:真‧聆聽〉"
- 〈香港會失去本來的價值?〉Q(化名)現年29歲,正在攻讀博士研究生課程,與父母同住。Q的家庭為小康之家,父母皆有大專以上學歷,但已退休,並以退休金為主要收入來源,平均每月收入為3萬到4萬,現居於九龍城區一私人樓宇單位,家庭沒有繼續閱讀 “〈香港會失去本來的價值?〉"
- 〈因疑惑而求知,因不甘而行動〉因疑惑而求知,因不甘而行動 阿皿(化名),女性,個子小小,二十多歲,土生土長,來自香港一般居屋家庭,在大學任文職工作,自言本身政治冷感及「有少少藍」,曾認為陳同佳女朋友父母也應希望條例通過,認為大型集繼續閱讀 “〈因疑惑而求知,因不甘而行動〉"
- 〈唯有普世價值落實, 才能改變環境〉K今年27歲,大學畢業後,順利投身心儀的工作,態度積極,工餘時間參與民安隊工作。 K認為香港自6月9日起始的事件是運動而非暴動,他是這個運動的支持者。在運動初期,K未有太關注「反送中」,大致不知道發生繼續閱讀 “〈唯有普世價值落實, 才能改變環境〉"
- 〈香港還能回到過去嗎?―― 迷失的「一國兩制」面對虛幻的「港獨」〉受訪者P(化名)現在從事記者的工作,認為需要保持專業中立,可是在過程中發現很多不公義的事物與情況,所以「比較傾向支持」香港現在的政治運動。如果計算兼職半年的時間,與後來全職的時間,他擔任記者的時間已經繼續閱讀 “〈香港還能回到過去嗎?―― 迷失的「一國兩制」面對虛幻的「港獨」〉"
- 〈政府必須先保障本土居民的民生利益〉受訪者是於1984年香港出生的男士,大專程度,是一位自由工作者(以下簡稱A先生)。 訪問內容 對於香港自6月9日開始的動亂,A先生並無參與任何實際或網上的活動,無論是支持的一方,或是反對的一方,他的立繼續閱讀 “〈政府必須先保障本土居民的民生利益〉"
- 〈中港合作的未來〉Tim(化名)是我班內由外系來修讀的一個男學生,他外型很壯碩,一臉正氣,不像本地DSE的學生,他曾表示年少時想過投身做警察,但最近這場運動已經令他打消了這個念頭。在偶然的機會下,知道他很熱心投入反送中繼續閱讀 “〈中港合作的未來〉"
- 〈「前線」之後 ―― 訪問運動及警隊支援人員〉本篇文章由兩個訪問構成,對象分別為反修例運動及警隊中的「支援」人員。訪問分別於10月底及11月初,以一對一的形式進行。兩名受訪者並不知悉本文將以如此形式由兩個訪問構成。第一位受訪者L同學為運動參加者,繼續閱讀 “〈「前線」之後 ―― 訪問運動及警隊支援人員〉"
- 〈最美滿的結局 是因了解而和平分手〉受訪者N是一名二十多歲的大學生,與母親同住,家庭收入不算高,但沒有負擔物業的煩惱。 訪者與運動的關係 N的立場是支持運動。她參與過的角色包括:物資運送/傳遞、貼連儂 牆、網上支持示威者、簽署網上聯署、繼續閱讀 “〈最美滿的結局 是因了解而和平分手〉"
- 〈在風眼中保持希望 ―― 一個教師眼中的反修例運動〉引言 2019年香港經歷了一個火辣辣的夏天。火辣辣的,不單是灼人的烈陽,滾燙的高溫,還有瀰漫在街上嗆鼻燒喉的胡椒噴霧、催淚煙,火光熊熊的燃燒彈,心中滾動的怒火、熱情。自6月開始的反修例/送中事件,影響繼續閱讀 “〈在風眼中保持希望 ―― 一個教師眼中的反修例運動〉"
- 〈重要的是肯發夢,有想像就有可能夢想成真〉B是一個秀美的年輕人,白皙的皮膚、細緻的五官、柔順的頭髮、帶點英氣的神態自若,明明已經二十多歲了,看上去是十八、九歲的青春氣息。大學畢業後他從事設計工作,現正攻讀碩士課程。他來自中產家庭,父、母均有高繼續閱讀 “〈重要的是肯發夢,有想像就有可能夢想成真〉"
- 〈自由是香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受訪的S是一位年約三十歲的公務員。他從雨傘革命時已開始參與反對政府施政的運動。由這次從6月開始發生的反政府運動以來,S仍然非常活躍,從和平示威、物資傳送、前線防衛、連儂牆和網上聯署等,他全部都有參與;繼續閱讀 “〈自由是香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 〈香港從來都沒有嚐過民主的鮮甜〉反送中運動始於6月9日,在本報告撰寫之時已持續了五個月之久,似乎還沒有結束的跡象。無論觀點如何,大多數香港人也會同意這是自香港回歸中國 以來最重要的社會事件。各年齡層以及政治觀點不同的港人對於這運動的繼續閱讀 “〈香港從來都沒有嚐過民主的鮮甜〉"
- 〈未來,大家會把運動視為日常的一部分〉筆者背景 我的專業背景為教育心理學,受過研究及專業臨床訓練,工作主要服務兒童、青少年、家長及教育界同工。我的研究集中於有特殊需要學童的教育 需要及心理支援,但廣泛研究興趣亦包含利用不同質性研究範式和方繼續閱讀 “〈未來,大家會把運動視為日常的一部分〉"
- 〈2047立足於世——宏觀香港與香港人〉《2047》的開首請來兩位世代的學者從自身的專業領域出發,剖析出各自眼中的香港現況與未來想像。什麼是香港人,身份認同該以什麼為基礎劃分。愛國是否等於愛黨。當中港矛盾衝突走到盡頭,兩者本是並存的身份認同繼續閱讀 “〈2047立足於世——宏觀香港與香港人〉"
- 〈什麼是香港人? ――從運動中拿回「香港人」身分〉到底什麼是「香港人」? 我們常常聽到「香港人身分認同再創新高」之類的報導,但這些報導的內容通常都是一些quantitative research的研究結果(如港大民意調查),一些數字。但這些數字,只是繼續閱讀 “〈什麼是香港人? ――從運動中拿回「香港人」身分〉"
- 〈人能把我們怎麼樣呢?〉在朋友介紹下,我認識了May(化名),一位20多歲的年輕女性。 May表現得勇敢、坦白、直接、純潔,和充滿愛心;在訪問裏,她的每一個回應都充滿着真誠。以下是我們的訪談內容: 筆: 請形容一下你和這場運繼續閱讀 “〈人能把我們怎麼樣呢?〉"
香港未來說明書
Blueprint For Hong Kong
〈2047立足於世——
宏觀香港與香港人〉
《2047》的開首請來兩位世代的學者從自身的專業領域出發,剖析出各自眼中的香港現況與未來想像。
什麼是香港人,身份認同該以什麼為基礎劃分。愛國是否等於愛黨。當中港矛盾衝突走到盡頭,兩者本是並存的身份認同是否就會必然的被切割?在北京的統治下,香港人又能否擁有自決的選擇?
過去如同中西矛盾緩衝區的香港,未來又該何去何從。此刻社會衝突不斷,一國兩制處於懸崖邊上,香港前路茫茫,僅願在往後的對談之中,我們都能讀得些許線索。

願2047後有stake的每一個人,都找尋到屬於他們的答案。
因為未來的香港是他們的香港。
Contact Us
Don’t hesitate to reach out with the contact information below, or send a message using the form.
Address
Room 1507-1508
15/F Midas Plaza
1 Tai Yau Street
San Po Kong
KowloonCity
Hong Kong
Phone
(852) 3923 9735